台湾高校毕业典礼。 资料图片
大学博览会上,台湾东海大学的咨询台前。 资料图片
上世纪80年代末,台湾社会开始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,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也随之而起。1994年4月10日,台湾200多个民间团体、3万多名民众走向街头,表达教育改革的诉求。他们提出了四项目标:落实小班小校,广设高中大学,推动教育现代化,制定教育基本法。就在这一年,台湾当局成立“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”(简称教改会),着手推动教育改革。不过到了1996年,才正式确定教育松绑、带好每名学生、畅通升学管道、提升教育品质、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等5大方向,并将中小学教科书由“一纲一本”改为“一纲多本”。
由此开始,台湾社会教育改革的大幕开启。此后20多年中,台湾当局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,涉及法令、师资、课程、教学、教科书、财政等方面。虽然,台湾社会各界对于教改颇多微词,但持平而论,教改功过参半。
首先是小班小校已经落实。当然,降低班级人数只是一种策略、过程与手段,并非教育目的。所以,在降低班级人数的同时,台湾各地十分注重发挥小班教学精神及功能。
其次是广设高中大学目标也已经达成。1994年,全台有177所高中,50多所大专院校,大学生人数有25万多人。呼应教改要求,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广设公立高中与大学,并放宽专科学校、技术学院升格改制的限制,如今全台有300多所高中,160多所大专院校,大学生人数为100多万人,可以说,要考不上大学也难。